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电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创建的北京工业学院第二机械系,随后经历了从工程力学系、特种装备工程系、力学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再到机电工程学院、宇航科学技术学院和机电学院七次更名,2008年定名为机电学院。在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办学宗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党建思政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优势,成为了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功勋荣誉学院之一,并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机构设置,管建协同。学院按“院管章制基础,系建学科专业”治院理教模式,下设综合协调、学科建设、教学培养、科研保密和学生工作5个机关办公室,负责学院日常运行管理;下设兵器飞航系、兵器控制系、兵器力学系、兵器能源系、兵器探测系、兵器智能系和安全防控系、安全探测系8个系和1个机电科教实验中心,负责兵器、安全、力学(参建)和机械(参建)4个学科和14个学科方向、8个本科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培引聚优。学院现有教职工3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国家级领军人才2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4人,省部级教师名师2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26%。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工信部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DF创新团队1个,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红专并举。学院现有在校生2620名,其中本科生819人,硕士生957人,博士生844人。近五年,本科生就业率98%,研究生就业率达99%以上。主建8个本科专业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新工科特色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4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拥有教育部“兵器类”虚拟教研室、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2019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落成,并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大赛,2020年学院智能无人系统队成立,先后获“互联网+”大赛全国决赛金奖,“挑战杯”全国主体赛特等奖、主体赛银奖、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以及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双创赛事奖200余项。近五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牵头或参与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

科学研究,守正创新。学院拥有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感探测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安全与防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多模态智能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教创新平台11个,为高水平科教创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近十年,实现国家科技奖励不断线,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近五年,牵头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4项、二等奖11项,年均科研经费超6.5亿元。

学科建设,交叉赋能。学院主建兵器科学与技术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兵器工程、安全工程、机器人工程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参建机械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持续保持A+,特别是2024年唯一入选国家“一流培优”行动学科名录,彰显“国内引领、国际一流”优势。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第五轮学科评估为B+,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排名位列第6。

党建思政,培根铸魂。学院秉持培根厚植高质量党建思政引领高水平发展红色办学方向。近十年,先后获评全国党建样板支部3个,北京市党建样板支部1个,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表彰,多人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榜样等省部级党建思政奖励。

回望过往,七十余载峥嵘岁月,我们不忘初心来路、牢记使命担当,铸就了独特的机电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成就了红专并举的利剑报国辉煌篇章;展望未来,我们将紧密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国家战略,守正创新,奋楫笃行,沐机电之光,启致远之航!


(数据截至2025年4月30日,责任单位:学院办公室)